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法律与道德——浅析“见义勇为”与“拾金不昧”/莫炯

时间:2024-06-29 08:42:1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0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浅析“见义勇为”与“拾金不昧”
莫炯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善良风俗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而道德往往是一部分法律的直接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约束作用。但是,并不表示道德就高于法律,在同一问题上,道德和法律有着不同见解的时候,总是以法律规定为准。所谓“情、理、法”三者,以法为先。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
既然,法律与道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下面以法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比较常见的道德概念——“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
首先,讨论一下“见义勇为”。所谓“见义勇为”一般是指当他人或国家、集体、社会的权益受到损失和侵害的时候,不顾个人利益,维护非己权益的行为。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所侵害的权益是非己权益,即不是个人自身的权益。从广义上看,这种行为包括很多方面,被侵害的权益可以是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法律上所有的权利。“见义勇为”者所采取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力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见义勇为”是属于社会善良风俗的范畴,应该受到法律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它还未上升为法律概念,但它通常牵扯到两个法律概念。一个是正当防卫的问题。这是“见义勇为”者采取直接的暴力的方式时,常遇到的问题。正当防卫是指自身和他人的人身权益受到直接侵犯时,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从而造成侵害方的人身损失,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即,在怎样的程度上才能算是正当防卫呢?首先,必须是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受到直接的侵害,如果不采取防卫的措施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是防卫的必要性。其次,根据侵害的程度,来决定防御的程度,这是防卫的度的问题。正当防卫一般采取最小有效原则,即再保证所采取的防卫措施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侵害方的损失。所以,正当防卫遵循两个原则,防卫必要原则和最小有效原则。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才算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紧急避险。所谓紧急避险是指在保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的情况下,采取了一定的避险措施,造成了第三人的利益损失,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两个要素。第一,是否存在避险的必要。即必要性原则。第二,无选择或不可预见原则,即造成第三人的损失有两个条件或两种情况,一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牺牲第三人的个人利益。二是在避险过程中,无法预见的,意外的侵犯了其他人的损失。第一种情况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第二种情况包括了保护自身利益。只有符合必要性原则和无选择或不可预见原则,才属于紧急避险的范畴。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主要应用在刑法方面,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对推动社会善良风俗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正体现了法律对社会善良风俗和道德的支持。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拾金不昧”的问题。所谓“拾金不昧”一般是指拾得他人财物主动交公或主动交还失主的行为。这个问题往往是作为道德问题来讨论的,是作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的标准。但,它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对于拾得之物,拾得者有归还失主或交公处理的义务。此项义务是一种作为义务,即义务承担者必须做出指定的行为,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拾金不昧”不再作为良好道德的标准,而成为法律义务每个拾得者必须遵守,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拾得者不交还失主或交公处理,而由自己占有,即构成不当得利。金额较大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新闻报道的某女拾获手机SIM卡,自己使用而被拘留,就是很好的明证。“拾金不昧”的问题就反映出,社会良俗是法律的重要渊源。
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道德问题,深刻的反映出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渊源,法律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基础。

西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备案暂行规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西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备案暂行规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号


  《西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备案暂行规定》,已经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自治区主席 江村罗布
一九九七年七月七日



西藏自治区规范性文件备案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加强对我区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规定》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暂行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的适用范围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地区行署、拉萨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规定、办法、规则、实施细则等。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发布的内部具体工作制度、文件,对具体事项所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适用本规定。
  拉萨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备案实行分级管理审查的原则。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地区行署和拉萨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二)地区行署及拉萨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地区行署和拉萨市人民政府备案;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应于发布之日起二十日内按前条规定上报备案。
  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包括正式文件十份(起草说明和备案报告各一式三份。
  报送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的数量,由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起草说明的内容应包括:(一)制定目的;(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依据或事实依据;(三)其他说明材料。
  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为铅印或打印件,不得以会议文件,或者文件汇编的撕页报送。
  第五条 自治区、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无法制工作机构的由办公室,下同)代表同级人民政府,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管理的具体工作。
  报各级人民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经送该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办理。
  规范性文件审查主要包括:
  (一)有否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依据或者事实依据;
  (二)是否同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三) 下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与上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之间、各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之间和同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之间是否矛盾;
  (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规范化的要求。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认为需要征求所属有关部门意见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征集,被征求意见的部门应在限期内回复。
  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在工作中如发现规范性文件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或者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有矛盾的,应当及时向负责该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反映。
  第七条 规范性文件经审查发现的问题,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规范性文件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依据或者事实依据的,由负责该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二)规范性文件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由负责该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变更或责令改正;
  (三)部门规范性文件与同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或者其他部门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有矛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进行协调;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四)规范性文件在制定程序及技术上的问题,由负责该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处理意见,转原报机关处理。
  规范性文件的原报机关应在接到前款第(二)、(三)、(四)项有关处理决定或意见的20日内,将处理结果报相应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第八条 自治区、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及下级人民政府应当于每年一月底前将上年度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目录报负责备案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查。
  自治区、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就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情况以及备案工作情况,于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上一年的年度报告。
  第九条 对于不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或者不按时报送备案者,自治区、地区行署、拉萨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通知其限期报送;拒不报送的,由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十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1996年10月19日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三条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以下简称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政府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
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三条 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非经营活动中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罚款处罚,属处罚公民的,不得超过200元;属处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不得超过1000元。
(二)对经营活动中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万元;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第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前制定的政府规章中关于罚款的规定与本规定不符合的,应当依照本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



1996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