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印发《惠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6-16 07:37:5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7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惠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


印发《惠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的通知

惠府〔2010〕2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业经十届10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惠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惠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减轻我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保障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优待,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承担责任,对我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必要的照顾和扶持的社会扶助制度。
  第三条 持县、区民政部门核发的《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称《领取证》)的城乡居民,可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各项优待。
  第四条 市民政部门统筹管理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工作,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所辖区域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工作。市、县(区)教育、卫生、房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和工会组织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工作。
 第五条 承担优待义务的政府有关单位应按照规定全面落实优待政策。
  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自谋职业,自食其力,逐步提高家庭自我保障能力;提倡和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帮扶解困和慰问活动。


第二章 优待对象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优待对象是指持有县、区民政部门核发的《领取证》的惠州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即具有惠州市辖区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员:
  (一)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在职和下(待)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最低工资或基本生活费后,以及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四)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包括农村五保对象)。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员按照《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52号)第四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章 优待内容

  第九条 惠州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除享受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低保政策外,凭《领取证》还可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一)小学和初中阶段,对家庭贫困的寄宿生进行生活费补助,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出现因贫辍学的情况;高中阶段学(杂)费减免50%、生活费予以适当补助;同时享受《惠州市特困生助学金实施方案》(惠府〔2000〕115号)规定的有关待遇。
  (二)公立和政府部门办的幼儿园,保教费减免30%。
  (三)有线数字电视主机基本收视维护费执行每户10元的标准;在未完成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转换的地区,有线广播电视收视维护费减免30%。
  (四)免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免征每户每月10立方米生活用水量应缴纳的自来水水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费(超过部分按标准足额交纳)。
  (五)租住廉租住房的,按《惠州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惠府令第42号)和《惠州市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施细则》(惠市房〔2010〕3号)规定减免租金。
  (六)乘坐公共汽车,按正常票价的50%给予优惠。
  (七)免征绿化费。
  (八)丧葬火化费、收敛费、运尸费减免50%。
  (九)在各级政府开设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政府举办的劳务市场和人才交流市场求职,免收就业介绍服务费、登记费、人才交流中介费。
  (十)按再就业培训有关规定,享受免费培训一至两次,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优先推荐就业。
  (十一)按照相关规定免费获得法律援助。 
  第十条 惠城区辖区内集中收养三无人员的社会福利机构交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按市政府的相关规定执行。
  惠城区辖区内集中收养三无人员的社会福利机构交纳污水处理费按《惠州市中心城区低保户和社会福利机构城市污水处理费补助管理办法》(惠府办〔2004〕98号)的规定执行。
  其它县、区可参照本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领取证》的使用

  第十一条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可以持《领取证》、身份证和户口簿,按规定到承担优待义务的政府有关单位办理享受优惠待遇手续。县、区民政部门应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52号文的有关要求做好《领取证》的审核和发放工作,并及时将每月发放《领取证》的低保对象名册抄送承担优待义务的政府有关单位。
 第十二条 为了解掌握情况,不断完善优待工作,市、县(区)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供水、房管、公用事业、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司法、民政等涉及优待项目的政府有关单位应认真、准确填写《领取证》中的优待记录。
 第十三条 《领取证》应妥善保管,不得转借他人,不得私自涂改,如有遗失应及时向发证机关报告,由发证机关核实后,重新发放《领取证》。
 第十四条 《领取证》的申领、核销收回和保障金的发放程序、变更转移等管理工作,依照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52号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从事《领取证》管理审批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承担优待义务的政府有关单位可根据当地实际,对本办法优待内容进行细化补充。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1月2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惠州市区最低收入居民优待暂行办法》(惠府〔2001〕3号)同时废止。本办法有效期5年。


悬赏取得的证据并不必然无效 关键在于法院如何认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 杨立新

  背景案例∶北京市首起悬赏取证案

  9月3日,本报一版报道了8月30日北京市宣武区法院审结的一起悬赏取证案。

  关于本案的论争焦点集中在于:悬赏取证到底算不算收买证人,其所得来的证言证词,到底还有无法律效力?一审法院认为,原告张贴的启事中明确作出了将对为其作证的证人予以酬谢的承诺,故对为其作证的证人陈述的证言不予采纳。这一认定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赞成者认为,悬赏取证确有收买证人之嫌,不应当肯定和鼓励。反对者认为,悬赏取证影响的并不必然是证据本身的真实性,在当前取证难的情形下,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为帮助读者鉴别判断这一问题,本报特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撰文于此。

  一个悬赏取证,激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当有一个确定的判断。

  作证,是公民的义务。这就是任何公民都应当向法院和其他司法机关如实陈述自己对案件事实的感受。这是一种义务,是人人都要履行的。这个原则不可改变。

  履行作证的义务不以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公民有作证的义务;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公民同样要承担作证义务。问题出在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基础。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证人就不愿意向法庭作证,这倒是一个规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的时候,无不为证人作证难而忧虑。悬赏取证,大概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在现今的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一个原则,任何人向法院提出诉讼主张,都得自己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成立,否则就不能胜诉。知道实际情况的人不愿意作证,当事人就很难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那么,发动证人向法庭提供证据,就是当事人起诉并且赢得官司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是知道实际情况的人不愿意作证,另一方面是当事人不知道在现场案发时究竟谁在场,谁能作为证人作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悬赏取证的情况。如果杨女士不这样取证,她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就无法取得胜诉的结果。因此,悬赏取证的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问题不是取证悬不悬赏的问题,而是法官、法庭对证据的判断。任何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证据,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据,而只是证据材料,这些证据材料只有经过法庭的审查、核实,证明属实的,才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例如,杨女士通过悬赏,有人同意为其作证,并讲清楚了案件的具体事实。这不是证据,而是证据材料。当在诉讼进行中,这个证人就案件事实向法庭作出陈述,法庭就此进行审查、核实并证明属实的,才能够将这个证人的证言作为证据使用。因此,我的看法是,不论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是怎样取得的,都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这样的证据材料要向法庭出示,并经过法庭的认定。证据向法庭出示,证言向法庭作出,经过法庭的认证,确定这个证据材料的真伪,作出结论。这是法庭的责任,不是当事人的责任。

  至于说是不是悬赏得到的证人就与当事人有了某种利害关系,为证人支付报酬就使证人必然要作伪证,都不是必然的结论。

  我的看法就是,不论当事人提供的是什么样的证据材料,法庭总是要进行审查核实,进行认证。证据经过法庭的审查核实,就对这个证据赋予了合法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是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文革”中因参加批斗、刑讯逼供致人伤亡的案件可否予以追诉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文革”中因参加批斗、刑讯逼供致人伤亡的案件可否予以追诉问题的批复
最高检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
你院冀检【1984】刑字14号请示报告收悉。关于在“文革”中因参加批斗、刑讯逼供而致人伤亡的案件可否予以追诉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文革”中的案件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对这类案件是否追诉,政策性很强,应按照中央,省委有关规定精神,报党委审批决定
后,政法机关依法处理,有关部门在执行中有不同意见,亦应报请党委协调解决。



1984年6月7日